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,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,2400平米的展厅内,交大西迁在麦田选址的老照片、西迁专列乘车证、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余件珍贵展品,讲述着交大西迁的生动历史,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。
2020年4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交大西迁博物馆,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,指出“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,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,与党和国家、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,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”。2021年,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。
交大西迁博物馆由序厅、放映厅、展厅和多功能厅组成。展馆溯源南洋、致敬西迁、向西而歌,展出照片、实物等共2200余件,讲述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,展示西迁精神激励一代代知识分子奋勇前进的磅礴伟力。
交大西迁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,是全国首批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、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、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等32个基地(教学点)。
西迁老同志朱继洲已经90岁了,他说,交大西迁,没有因为迁校迟一天开学,没有因为迁校少开一门课,也没有因为迁校少做一门实验。很多老先生率先垂范,愿意到西安来扎根西部。
朱继洲讲述了“中国电机之父”钟兆琳教授的西迁故事。当时,周恩来总理专门请人转达钟兆琳先生,说“钟先生你年纪大了,夫人身体也不好,你可以留在上海”。但钟兆琳先生说,在校务委员会我是第一个举手赞成迁校的,我不去那就是失信于西安人民。
在钟兆琳教授等的率先垂范下,朱继洲等年轻人也都积极报名。朱继洲说,“是国家培养了我,国家又需要我们年轻人建设大西北,我们不应该贪图上海的安逸。”
交大西迁专列乘车证
这张粉色的乘车证,正是交大西迁的历史见证。上面“向科学进军,建设大西北!”的标语异常醒目。
当年交大师生正是怀揣着这张肩负使命的乘车证,完成了新中国知识分子最热血的“江南北渡”。
粉色原本是温柔甜美的象征,但在这里它却被赋予了钢铁般的信念,见证着江南文人以柔情拥抱西北苍茫的动人抉择。
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、博物馆馆长吕青介绍了交大西迁的背景。她表示,当时校园里流传着一句话,“哪里有事业、哪里有爱、哪里就是家。”
随校西迁的摩托车
1955年,为增强体魄建设祖国,交大成立了摩托车训练班。1956年,这批摩托车也随校西迁,成为学校搬迁的重要物资。在交大西迁博物馆,就有这样一辆摩托车展示着。
这张照片中英姿飒爽、扎着麻花辫的女同学,叫沈网珍,是交大1953级校友,今年已经92岁了。
沈网珍当时是交大摩托车队的一名成员。而旁边这张照片,是她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后,与年轻时的摩托车,还有当年照片的“合影”,她说这是属于她们“30后”火热的青春。
在博物馆里,这些被定格的照片记录着穿越时空的青春热血,当时虽然条件艰苦,但丝毫没有阻止交大师生的西迁创业之路。
近70年过去了,新一代交大人正赓续西迁精神,接续着这群向西而歌的青春和声。
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费强带领团队,围绕国家战略需求,面向科技前沿攻坚克难。“如何能够传承西迁精神?希望把我们的智慧和知识奉献在西部,将我们的成果在西部转化,用我们的科学技术、前沿技术来实现科技强国。”
游客有话说
游客王宝琴说,我很感动的就是,那个年代的人对党的忠诚,是把这作为一个事业去执行下去的,对我们来讲,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教育。
进入交大西迁博物馆虚拟展厅